|
|||||||||||||||
![]() |
|||||||||||||||
人参在中国应用大约已有3500多年的历史 |
|||||||||||||||
人参的最早记载见于汉代纬书和本草 |
|||||||||||||||
《春秋纬运斗枢》:“摇光星散而为人参,人君废山渎之利则摇光不明,人参不生。” | |||||||||||||||
《礼纬斗威仪》:“君乘木而王有人参生,下有人参上有紫气。”人参是吉祥的象征,并与君王有关。 | |||||||||||||||
《神农本草经》:“人参味甘,主补五脏,安精神,定魂魄,止惊悸,除邪气,明目,开心益智,久服轻身延年。” | |||||||||||||||
这是对人参药理作用的经典表述,一直影响到当代。 | |||||||||||||||
商周时期 |
|||||||||||||||
3500多年前殷商时期,甲骨文“参”的象形字, 证明人参得到广泛应用。 | |||||||||||||||
五帝时期 |
|||||||||||||||
医药之祖神农尝百草的神话,流传久远,至今不衰。在后人流传的《神农本草经集注》中详细说明了人参的功效 |
|||||||||||||||
春秋战国 |
|||||||||||||||
中国人对人参的药用历史超过3500年。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就已经掌握了人参的药性和疗效 |
|||||||||||||||
秦汉时期 |
|||||||||||||||
先秦、两汉时期,是我国中医药学发展的关键时期,其间使古代零散的医药经验上升为系统理论,汉代涉及人参方面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有以考古资料根据编著的《武威汉代医简》和《伤寒论》。 |
|||||||||||||||
1972年在甘肃武威汉墓中出土了一批汉代中医简牍(如右图),记录了以人参为主的临床应用复方。如第77号简牍为残片,能辨认的内容有:。。二两人参方风细辛各一两肥枣五。。。 |
|||||||||||||||
清朝时期 |
|||||||||||||||
明、清之际,人参获得了“百草之王”、“众药之首”的至高无上的地位,成为当时人们用药首选。李时珍之父李言闻撰写《人参传》,对人参做了详细论述,并认为其“能治男女一切虚症”。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更是大量记载了人参的药效,其中,“十便良方”能治老人痢疾不上,不能饮食;“愚鲁汤”用于治疗虚劳发热;“李绛兵部手集方”治反胃呕吐。此外,李时珍给人参开出的能治疗的病包括滑泻久痢、中风、中暑等。
|
|||||||||||||||
明末清初甚至出现了人参崇拜,以至于古典文学名著《红楼梦》中许多情节的发展都跟人参有关。《红楼梦》里说,贾府中平日就备有人参,为凤姐亲自掌管。《红楼梦》第十二回“王熙凤毒设相思局,贾天祥正照风月鉴”中,还记载了一味“独参汤”可治元气大亏、阳气尽脱的危症。 |
|||||||||||||||
|